慈悲不等同愛、同情和崇高

◇慈悲是意識的終極開花。但慈悲不是同情,同情並非慈悲。

◇同情是自我導向的態度,它加強你的自我,當你同情某個人時,你感覺你是占優勢的,當你對別人表示同情時,有一種很深的侮辱在裡面——你是在羞辱他人,而且你在羞辱他人時感到快樂,那就是為什麼同情永遠無法被原諒。

◇無論你對誰表示同情,他在某處多少都會對你感到憤怒,而且注定會採取報復,因為同情只有在表面看起來很像慈悲,但在深處與慈悲一點關連也沒有,它有隱藏的動機。

◇慈悲是沒有動機的,它絲毫沒有動機,只是因為你擁有,所以你付出,沒有其他的要求。慈悲是自發的、自然的,就像呼吸一樣。同情是一種狡猾的態度,它是一種算計、一種算術。

◇慈悲不是某種你給別人的東西,看看這個重點:就只是不要妨礙別人的幸福,變成神性的媒介,允許神性流經你。慈悲來自存在,你只是不要阻擋它,不要擋路,允許太陽灑下、穿透,到達任何它想要去的地方。

◇同情加強了自我,慈悲只有在自我徹底消失時才有可能存在。為了慈悲的存在,你必須完全地消失,慈悲只能在你不在的時候流動。

◇慈悲並非所謂的同情,它有同情精髓的一部分——成為柔軟的、有同理心的、共感的、創造的、以及有幫助的,但沒有任何一個是由你去做出來的行為,一切都是流經你而已。它來自存在,而你很榮幸也很感激存在選你做為一個管道,你變成透明的,而同理心通過你;你成為透明的玻璃,因此太陽能夠穿透你——你不去妨礙它,那是一種純粹的同理心,沒有自我在其中。

113.jpg

◇第二件事,慈悲也不是你所謂的愛,它是愛的精髓,它不是你所知道的愛。你一直在說:「我愛你。」可是你曾經愛過任何人嗎?你只是在利用別人,你沒有愛過。利用他人怎麼可以稱為愛呢?

◇康德(德國哲學家)敘述他的道德觀,他說利用別人是不道德的,是一種根本上不道德的行為。永遠不要利用別人當作一種手段,因為每個人都是他自身的目的,要尊重別人是他自身的目的。當你尊重別人是他自身的目的時,你就是有愛的。

◇人們所謂的愛,如果你更深入地去看它,將會發現那只是赤裸的情慾。情慾不是愛,情慾想要得到,愛則想付出。情慾的整個重點是:「盡你可能地得到愈多愈好,而盡可能給的愈少愈好。給愈少,得愈多。如果你必須給,就只是把它當作誘餌來給出。」情慾是一種討價還價的交易。

◇慈悲不是一般所謂的愛的意義,而是愛的真諦。慈悲只是付出,不求回報。並非它不會得到回報,不——它壓根兒沒有這個念頭過。慈悲不知道什麼叫希望幻滅,因為慈悲不是從一個幻覺開始的。慈悲從未要求回報,不需要的。由於人們是慈悲的,因此感覺到:「當我在給的時候,不是我的能量在付出,而是存在的能量在給出。我何德何能要求回報呢?甚至要求一份感謝都是沒有意義的。」

◇慈悲不斷地付出,卻沒有在給與的感覺,沒有「我是一個給與者」的感覺。慈悲的人不會等待回報,他持續地付出,也不停地得到,但在他的頭腦裡並沒有想要得到的念頭。

◇所以第二件事是,慈悲不是你所謂的愛,而是真愛。

◇第三件事,慈悲是聰明才智而非智力。一個有慈悲心的人有無比的聰明才智,但不是一個知識份子,他可以看穿一切,有絕對的洞見,有真正的眼睛可以看見,在他面前一切無所遁形——那不是一種猜測,既非透過邏輯,也不是經過推論,而是透過清澈的洞見。

◇慈悲的人是聰明才智的化身,是純粹的光芒,他知道,但他不去思考。當你已經知道時,哪還需要思考?你的思考只是一種替代品,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才去思考。

◇第四件事,慈悲的人感覺,但不情緒化;他感覺,但不多愁善感。他將會做任何需要做的,可是保持不受影響。有人在受苦,有感覺的人開始哭泣,哭泣是於事無補的,有人的房子著火了,有感覺的人大哭大喊,搥胸頓足,那都是沒有用的。慈悲的人將會開始行動!

◇他的行動是立即的,他的了解和行動是相同現象的兩面。一邊稱作了解,另一邊稱為行動。慈悲的人是很敏銳的,沒有眼淚、沒有情緒,僅僅是採取行動。他既非冰冷的,也不是熱的。而是溫暖的,而且是冷靜的。那是慈悲的人的矛盾所在,因為他是有愛的,他是溫暖的,但他保持是冷靜的,他永遠不會喪失冷靜。無論發生什麼,他都保持冷靜,他是出於冷靜來行動,正因為他保持冷靜,所以他能夠提供幫助。

◇你必須了解這四件事,然後才能看清楚慈悲四個向度的意義。慈悲是如何產生的?要讓慈悲發生,唯一的方式就是靜心,它是透過靜心達到的。

(摘錄自《慈悲》,生命潛能出版社)

124.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慈悲 奧修 osho
    全站熱搜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