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道』是全部,是整體,是完整,生命是透過兩極的緊張、兩極的會合而存在的。」
「老子深深地根入土地,而且高高地站在天空裡,他是天和地兩者,他是相反兩極的會合。」
部落格所摘錄的奧修話語,指出了兩極的靜心之路,誠摯地邀請您展開旅程!

目前分類:慈悲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禪說:為你的自由保持真實性,然後將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本質從你的內在升起,那是非常不可預測的。成為是宗教性的,而不是道德的,並非不道德的,而是無關乎道德:超越了道德,也超越了不道德。這是禪為生命打開的新向度,它有一個新的品質,這份品質是沒有個性的。

◇當我說「沒有個性」是什麼意思呢?我是指一個人不斷地放下他的過去,他沒有依照他的過去而活,那就是為什麼他是不可預測的原因。他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他看看四周,他生活;他觀察他的周圍,他生活;他感覺周遭,然後生活。他沒有如何生活的既定概念,他只有覺知,他的生活維持是恆常不變的流,他是自發性的,那就是我說一個真實的人是沒有個性的意義,他是自發性的。

◇他是有回應的,如果你向他說某件事,他會對這件事有回應,而不是重複陳腔濫調,他會回答你——在此時,針對這個問題、這個情境。他不是對其他某個曾經學到的情境做反應,他是在回答你、回應你,他看進你。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條件地,不作評價:禪的慈悲

◇耶穌說:「不要去做判斷。」如果耶穌的話停留在這裡,這就完全是禪。可是他添加了一句:「⋯⋯因此你就不會被判斷。」現在這不再是禪了,而是一種交易、一種制約,那句添加的話破壞了它真正的品質和深度。

◇「不要下判斷」的意思是指沒有做評論、是指不帶任何評價去看待生命,不要去評估——既不說「這很好」,也不說「那很壞」,不要成為道德主義者——不要稱某個東西是神聖的,也不要稱某個東西是邪惡的。「不要做判斷」是一句很重要的陳述,說明既沒有上帝也沒有魔鬼。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徒相信耶穌製造了許多奇蹟,奇蹟來自他的慈悲。耶穌是有治療力的,佛陀、馬哈維亞或克里希那,他們全都是不同層級中最偉大的治療師。佛陀的慈悲在不同的層級上作用,他與耶穌有不同類型的聽眾,有不同的群眾圍繞著他。

◇在印度,佛陀時代曾經是黃金的時代,印度曾有它的高峰時期,國家相當地富有、富裕,人們是帶著靈性的問題去找佛陀的。是的,他們也帶著傷痛,不過是靈性的傷痛。當人們是富有的,他們的問題有更高的品質。只有一個富裕的國家能夠真正是靈性的,一個貧窮的國家是沒有辦法的。

◇我不是在說一個窮人不能夠是靈性的,是的,是有這個例外,一個窮人是能夠真正有靈性的,但一個窮的國家就沒有辦法了。一個窮國全體人民都在想著金錢、醫藥、房子、車子,以及這個那個,而那是自然的、合乎邏輯的。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唯有慈悲具有療癒力

◇人類所有的病態都是因為缺乏愛,人類一切的錯誤都是與愛有關連,他不能夠去愛,或者他不能夠接受愛,他不能夠分享他的存在,那是很悲慘的,那在內在創造出各式各樣的複雜性。

◇內在的傷害能夠以許多方式浮出表面,它們可以變成生理上的疾病,也可以成為心理上的疾病,但內在深處都是因為缺乏愛而受苦。就像食物被身體所需要,愛被靈魂所需要。身體沒有食物無法存活,靈魂沒有愛也不能生存。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四章 愛的治療力量

◇每個人都認為他們必須在未來某個時候,成為某個樣子,成為某個大人物,每個人都是以如此的方式被撫養長大,理想化是人類共通的疾病。

◇一個形象被賦予你,你必須像那個形象一樣,那使你感到緊張,因為你並不是它,你是別的樣子,但是你必須成為那個形象。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問:在我基督教的教誨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不要自私、不要想到自己。現在,記得自己、轉向內在,我似乎必須穿過一層不自在、罪惡與困惑,你能談談它嗎?

◇所有的宗教已經對人的成長造成無比的傷害。你的頭腦被制約、以為無私是靈性的,可是除非你先自私地去了解自己,否則無私是不可能的。無私的發生是了解自己、做自己的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具有美德的行為,更非進天堂的獎賞。無私將只是你的本性,每一件無私的行為都將成為自身的獎賞。

◇可是基督教已經本末倒置了,幾乎每一個教徒當他開始靜心時,都有一種罪惡感,整個世界如此的紛擾,人們多麼貧窮、瀕臨餓死,那些可憐的人就在那裡,還有孤兒、乞丐⋯⋯。基督教譴責東方的宗教,因為東方的宗教看起來很自私。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問:我的妹妹發生了一場意外,自從那次之後,她無法移動,不能看、不能聽,也不能說話,最好讓她走嗎?

◇這個問題不是關於一個老人,而是關於一個年輕的妹妹,她不能移動,不能看,不能聽,也無法說話,她所有的感官都喪失了,現在你稱那為生命嗎?這只是一種植物的狀態,她必須在這樣一個難以置信的痛苦中,如果人們無法感受到她的痛苦,那是因為她無法說任何話,她沒有溝通的管道,她是完全孤獨的。

◇她這樣的植物狀態,維持七十、八十、九十年或更多,有什麼意義嗎?她將成為家庭的負擔、家庭悲劇的來源,她自己也完全在地獄中,因為她完全被囚禁了。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章 採取行動的慈悲

◇「自私」這個詞已經有一個非常受譴責的聯想,因為所有的宗教都譴責它,他們希望你是無私的,然而,自私是自然的。是的,會來到一個分享的時刻,當你在洋溢著喜悅的狀態中,你便能夠分享。

◇宗教要求人們無私,於是悲慘的人在幫助其他痛苦的人,盲人領導著其他的瞎子,你能給與什麼幫助呢?人們被告知要去幫助別人,然而他們自己的內在卻是空的。人們被告知要去愛別人——愛鄰居、愛敵人——卻從未被告知要去愛自己。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問:什麼時候照顧別人變成了干預他們的生活?

◇當意識型態介入時,照顧變成了干預,愛轉變成苦澀,幾乎成為一種憎恨,而你的保護變成了監獄。意識型態造成了不同。

◇當你的關懷沒有意識型態時——你不想讓孩子成為基督徒、不想使孩子成為這個成為那個,你不想讓孩子變成一個商人、醫生或工程師,你對小孩沒有任何看法,你說:「我愛你,當你長大時,你做選擇。成為任何對你來說是自然的,無論你是什麼,都會有我的祝福;無論你決定成為什麼,在我這邊你永遠是被接受的、是受到歡迎的。」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問:試著去幫助別人的意義是什麼?經常,那似乎更像是企圖去改變他們,而非無條件地去尊敬他們、愛他們。你能夠談談這個現象嗎?

◇在企圖改變別人和幫助別人之間,有一種巨大的差別,這是相當重要的。

◇當你幫助他人時,你是幫助他成為他自己;當你企圖改變某個人時,你根據你自己的觀念嘗試改變他,你有某種意識型態,一種固定的看法,一種理想的典型,你想要依照這個理想去改變這個人。對你而言,這個完美的典型更重要,而真正的人一點也不重要。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時候會發生要教導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比教導一個認為自己犯錯的人還要困難,教一個罪犯比教一位聖人還要容易,教導一位打從內心深處覺得他做錯了某件事情的人要容易些,因為他準備好去學習、他自己想要擺脫這個狀態。

◇曾經有一位犯了重罪的人來找佛陀,他想當佛陀的弟子。當他來的時候,他很害怕人們或許不允許他進入,也可能不准許他見佛陀,因此他在沒有很多人的時候去,而且不從大門進入,他是翻牆進去的。

◇碰巧佛陀不在那兒。這個人被抓了,被帶去見佛陀最偉大的弟子之一舍利子。舍利子是一位占星家,有千里眼的能力,能夠讀人們的前世。舍利子看了他過去八千世⋯⋯他竟然永遠是一個模樣!即使連舍利子也開始顫抖,看看這個人,他是如此地危險——有八千次是殺人犯、罪犯,他永遠是個罪人。這個人是不可能改變的,即使佛陀也不能做些什麼。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慈悲不等同愛、同情和崇高

◇慈悲是意識的終極開花。但慈悲不是同情,同情並非慈悲。

◇同情是自我導向的態度,它加強你的自我,當你同情某個人時,你感覺你是占優勢的,當你對別人表示同情時,有一種很深的侮辱在裡面——你是在羞辱他人,而且你在羞辱他人時感到快樂,那就是為什麼同情永遠無法被原諒。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章 披著綿羊的衣服

◇如果你生命的火焰沒有燃燒,你如何能夠點燃其他未亮的燈?你必須是燃燒的,唯有如此,你才能夠讓其他人也燃燒火焰。

◇無論你想要這個世界成為什麼樣子,你都必須率先做榜樣,你只能與他人分享你擁有的。你必須通過一道火的考驗,由你本身的例子來證明你的生活哲學,而不只是在耍嘴皮子而已。理性化與辯論都是無濟於事的,唯有你的經驗,能夠使他人品嚐到愛、靜心、寧靜和宗教性的滋味。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問:請你談談幫助人的欲望與其他欲望的差別。

◇欲望就是欲望,一點也沒有分別。無論你想要幫助人或是傷害人,欲望的本質是相同的。

◇佛陀不渴望幫助人們,他幫助人,不過沒有欲望的成分在裡面,那是自發的,那只是花朵盛開時的芳香而已。花朵沒有渴望藉由風將芳香散佈給人們,花朵根本不在意芳香有沒有傳到人們那兒。如果傳到了,那是偶然;如果沒有,那也是意外,花朵是自發性地散佈出芳香。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你所謂的慈悲,其實一直藏有熱情在裡面,即使你有時對人感到有同理心,觀照它、剖析它,更深入地進到你的感覺當中,你會在某個地方找到有某種動機。行為上好像非常有慈悲心,內在深處你將總是會找到某種動機。

◇「純粹」是慈悲中一個基本要素,如果不純的話,它就是別的東西——是某種程度的形式化。我們已經學會如何遵循形式——如何和太太相處,如何和丈夫共處,如何面對小孩,以及如何對待朋友與家人。我們已經學會了所有的事情,而慈悲卻是某種無法經由學習得來的。

◇生命變得塑膠化、人工化和形式化,因為你必須去做某件事,所以你去做。當然你一定不甘願服從義務,如果你這麼做,便錯失了生命中許多自然的部分,因為只有在你是活生生的、強烈地充滿活力的時候,生命才是有可能的。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靜心是花朵,慈悲是芳香

◇人的內在也攜帶著開花的潛能,除非等到人的內在盛開花朵,否則不可能有慈悲的芳香。慈悲無法靠練習得來,它不是一種紀律,你無法管理它,它在你之上。

◇如果你做靜心,有一天,突然間你變得覺知到一種新現象,全然地新奇——慈悲從你的本性中出現,流向整個存在,未經引導的,也沒有目的地。慈悲是一種慶祝,一種達成、實現的舞蹈,你是如此地滿足,因此你能夠分享。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悲是來自歲月的愛

◇慈悲基本上意指接受人類的弱點、短處,不期望他們的行為像神一樣,那種期望是殘忍的,因為他們不可能行事如神,因此自然會落入你的判斷中,他們的自尊也將會降低;你已經危險地殘疾了他們,傷害他們的自尊。

◇慈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去尊敬每個人,讓每個人了解已經發生在你身上的,也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沒有人是沒有希望的,沒有人是無價值的。成道不是某種值得擁有的,而是你真正的本性。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慈悲、能量、欲望

◇生命是能量。當佛陀成道時,仍然有某種能量留存在他裡面,那種能量曾以性、憤怒、貪婪等百萬種形式表現出來,然後所有那些形式都消失了——那股能量變成了什麼呢?能量不會消失,當欲望不在時,能量成為沒有形式的,但它依然存在。如今能量的作用是什麼?它變成慈悲。

◇你不能有慈悲心,是因為你缺乏了能量,你的能量被分割、散佈到不同的形式裡,有時是性、有時是憤怒、有時是貪婪。慈悲不是一種形式,唯有當你所有的欲望消失了,你的能量才會變成慈悲。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悲是我們的本質、本性

我們可以對自己慈悲、對別人慈悲、對其他生命慈悲

當我們可以做到

文章標籤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