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地,不作評價:禪的慈悲

◇耶穌說:「不要去做判斷。」如果耶穌的話停留在這裡,這就完全是禪。可是他添加了一句:「⋯⋯因此你就不會被判斷。」現在這不再是禪了,而是一種交易、一種制約,那句添加的話破壞了它真正的品質和深度。

◇「不要下判斷」的意思是指沒有做評論、是指不帶任何評價去看待生命,不要去評估——既不說「這很好」,也不說「那很壞」,不要成為道德主義者——不要稱某個東西是神聖的,也不要稱某個東西是邪惡的。「不要做判斷」是一句很重要的陳述,說明既沒有上帝也沒有魔鬼。

◇禪就在第一句「不要下判斷」打住了,因為禪說一切如它們本來的樣子,不好也不壞,事物就是如它們真實的樣子。有些樹木高大,有些矮小;有人祈禱,有人偷竊;那就是它們本來的樣子。

◇現在去看看這句話革命性的韻味!它不使你害怕,也不威脅你,那正是禪沒有戒律的原因,它沒有說: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它沒有應該與不應該,沒有創造出「應該」的牢獄。

◇禪接受,它的接受是如此的全然,徹底全然的,一切如它真實的樣子。禪是沒有條件的,不作任何評價的,禪沒有恐懼與貪婪,也沒有上帝與魔鬼,更沒有天堂與地獄。它不會藉由引誘人們而使他們貪婪,或是承諾他們進天堂的獎賞,更不會藉由創造出地獄的噩夢使人感到害怕、恐懼。

◇禪只是給你一種洞見去看透事物,正是這份洞見讓你自由。禪是無條件地、禪不帶評價,讓它很深地進入你的內在,因為那也是我的觀點,我要你們去了解這點,了解就夠了,讓了解成為唯一的法則。

◇禪指出改變是透過了解而發生的,並非藉由強迫任何事。禪沒有譴責任何事,只有了解,試著了解事物的本質,了解一個人真實的樣子,不要強加任何理想,不要說他應該如何。

004.jpg

◇當你說一個人應該如何時,你變成看不見他的真實性,這個「應該」成為了障礙,然後你無法看到真相,你看不到如實的他——你的「應該」變得太沈重。你有一個完美主義者的理想,自然地,每個人都降得比它低,每個人都受到譴責。

◇評價是頭腦的疾病,既沒有好也沒有壞,事物只是如它們原來的樣子,一切都是如實的樣子。當你說一個人是好的,你已經停止去看他了,你已經把他貼上標籤、分類、歸檔。當你說:「這個人是不好的。」你已經隨便地決定了,你已經結束了這個人,他不再是神秘的。

◇當你在一個人身上寫著「這是不好的」和「這是好的」,如今你將與這些標籤互動,而不是與真實互動。真實的人一直在改變,他持續地在變化,真實的人是一條河流,不斷地在改變他的顏色,真實的人是活生生的!就只因為你對人貼標籤,並不代表他死了——他仍然活著。

◇當一棵樹是活生生的時候,花朵將出現,新葉將出現,新的鳥將來到上面築巢,新的旅人將來到樹下過夜,事情將一直改變。在你活著時,每一件事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當某個人還活著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貼標籤,即使對小孩子也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小孩很聽話,那個小孩非常不聽話,這個小孩是一個多大的喜悅,那個小孩是個大麻煩。」你在貼標籤,記住,當你在貼標籤時,你創造了許多問題。

◇當你為某個人貼上標籤時,他無法一直依照標籤來行事,他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只能假裝。有時候當他不能假裝,當他有點放鬆時,真實就自然顯現,然後你認為你被欺騙了。不,那是你貼的標籤欺騙了你,他是根據自己的真實性在行動,長久以來他試著符合你的框架,但總有一天他會長出這個框架之外。

◇一個人必須做他想做的事,沒有人是來滿足你的期望的,只有非常軟弱的人試著滿足他人的期待,一個真實的人將破壞所有人對他的期待,因為他將不會被其他人的觀念囚禁,他將維持是自由的、是不一致的——自由正是如此。他將今天做一件事,明天做相反的事,一個真實的人是不一致的,他的內在攜帶著矛盾,他是全然自由的,因此他可以做這件事,也可以做正好相反的事,他有自由在當下選擇要做的事。

(摘錄自《慈悲》,生命潛能出版社)

542.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慈悲 奧修 osho
    全站熱搜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