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個方法——接受。

「接受」包括——接受自己的真實樣貌、接受別人的真實樣貌、接受生命裡所有發生的,不要拒絕、不要抗拒、不要批評。

當我們能進入內在,深深地了解自己的各種慾望、無知、失落、受傷、恐懼、嫉妒、憤怒、不安全感⋯⋯,並且承認它們、接受它們,奇妙的事就會發生。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每個面向,就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去了解別人、接受別人,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啊,我們有同樣的人性。

經文:目標和慾望存在於我裡面,就好像存在於別人裡面一樣,所以,接受,讓它們被轉變。

◇這個技巧能夠非常有幫助,當你在生氣,你總是認為你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當別人生氣,你總是在批評。你的瘋狂是自然的,而別人的瘋狂是「異常的」,任何你所做的都是好的,而即使它不是好的,它也是「需要去做的」,你總是會為它找到某種合理化的解釋。

◇別人也是這樣做,但是當別人這樣做的時候,你就不會給他同樣合理化的解釋。如果你生氣,你說那是為了要去幫助別人;如果你不生氣,別人一定會被毀滅,他一定會養成一個壞習慣,所以懲罰他是「好的」,那是為他「好」;但是當某人對你生氣,同樣的合理化解釋就不適用了,他的生氣是「瘋的」,他是「壞的」。

◇我們採用雙重標準:一個標準給自己,另一個標準給其他每一個人;這種雙重標準的頭腦將會永遠處於深深的悲慘之中,這種頭腦是不公正的。除非你的頭腦是公正的,否則你無法瞥見真理,唯有公正的頭腦能夠脫離這種雙重標準。

◇耶穌說:「不要對別人做你不喜歡別人對你做的事。」這意味著需要一個類似的標準,這個技巧是基於一個標準的概念:「目標和慾望存在於我裡面,就好像存在於別人裡面一樣⋯⋯」,你並不是例外,雖然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例外。

◇每一個人就好像其他每一個人一樣,圍繞著你的慾望跟圍繞著其他每一個人的慾望都是同樣的,但是你把你的性稱作愛,而把別人的愛稱作性。任何你所做的,你都保護它,你說它是好的,所以你才做它,而同樣的事由別人來做就「不一樣了」。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人,它同時也發生在種族和國家,所以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團糟,那都是因為這個雙重標準的緣故。

◇如果印度繼續加強它的軍隊,那是為了「防衛」;如果中國繼續加強它的軍隊,那是為了「攻擊」;世界上每一個政府都稱它的軍事機構為「防衛」機構,那麼是誰在攻擊?

◇沒有一個人是不同的!一個宗教的頭腦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所以如果你給你自己合理化的解釋,請你也給別人同樣的合理化解釋;如果你批評別人,那麼對你自己也要使用同樣的批評,不要創造出雙重標準。單一標準將會完全改變你的存在,因為只用一個標準,你就變成公正的,當你變公正,你就能夠直接看到真實存在本然的樣子。「目標和慾望存在於我裡面,就好像存在於別人裡面一樣,所以,接受,讓它們被轉變。」接受它們,然後它們就會被轉變(改變)。

◇我們是怎麼做的呢?我們接受說目標和慾望存在於別人裡面,任何錯誤都存在於別人裡面,而任何正確的都存在於你裡面,那麼你怎麼能夠被改變?你認為你已經很好,而其他每一個人都很壞,世界需要改變,而不是你需要改變,那就是為什麼總是有領導者、社會運動和先知,他們一直從屋頂上喊著要改變世界,要發動革命。我們一直在革命又革命,但是到頭來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人類還是維持一樣,地球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悲慘之中,只有外表和標籤改變,但是悲慘依然繼續存在。問題不在於如何去改變世界,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對,是你不對,問題在於如何改變自己。「如何改變自己」是宗教的訴求,「如何改變其他每一個人」是政治的,但是政客認為他沒有問題,事實上,他是整個世界應該怎麼樣的模範,他是模範!他是理想!改變整體要靠他。

◇一個具有宗教性的人在其他每一個人裡面所看到的任何什麼,他都同時在他自己裡面看到。如果有暴力,他立刻懷疑,是否那個暴力也存在於他裡面?如果有貪婪,如果他在哪一個地方看到貪婪,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同樣的貪婪有沒有在他裡面?他追尋越多,就越會發現他自己是所有罪惡的泉源,那麼,問題就不在於如何改變這個世界,問題在於如何改變自己。當你接受單一標準時,那個改變就開始了,你就已經在改變了。

834.jpg

◇不要譴責別人,我的意思不是說要譴責你自己,不!只是不要譴責別人,而如果你不譴責別人,你對他們會有很深的同情,因為你也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某人犯下一個罪惡,犯下一個在社會的眼光中看起來是罪惡的罪惡,你就開始譴責他,而從來沒有想到,在你裡面也有犯同樣罪惡的種子。

◇一個殺人者在一個片刻之前也不是一個殺人者,而在一個片刻之後,誰知道會怎樣?你或許也會變成一個殺人者,所以不要譴責他,寧可接受他,那麼你就會感覺對他有一種深深的同情,因為任何他所做的,每個人都可能做,你也可能做。

◇一個不譴責的頭腦會有憐憫,一個不譴責的頭腦會有深深的接受,他知道人類就是這樣,而我也是這樣,那麼整個世界就變成你本身的一個反映,它就變成一面鏡子,那麼每一張臉對你來講都變成一面鏡子,你在每一張臉裡面看到你自己。

◇「接受」形成轉變,這是難以了解的,因為我們總是在拒絕它,然而拒絕從來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它只是壓抑,而那個被壓抑的就變得更強而有力,它進入到你的根部,進入到你深處的無意識,然後它開始從那裡產生作用,從那個無意識的深處,它變得更強而有力。如此一來,你就變得更無法接受它,因為你甚至沒有意識到它。「接受」把每一樣東西帶上來,不需要壓抑。

◇你知道你是貪婪的,你知道你有憤怒,你知道你有性慾,那麼就以自然的事實來接受它們,不要有任何譴責,不需要去壓抑它們,它們會來到頭腦的表面。將每一樣東西都帶到表面來,接受你的人性,也接受你的獸性,任何存在的東西都要毫無譴責地接受它,它在那裡,要覺知到它。

◇一個暴力的頭腦怎麼能夠變成非暴力?如果你強迫你自己變成非暴力,這將是對你自己的暴力。你無法將一個改變成另外一個,你只能覺知和接受。按照貪婪本然的樣子來接受它,接受並不是意味著要去改變它,接受只是意味著你接受事實,接受自然的事實,按照事情本然的樣子來接受,然後進入生命,清楚地知道貪婪是存在的,做任何你在做的,記得很清楚說貪婪是存在的,這個覺知將會改變你。它能夠改變你是因為當你有覺知,你無法貪婪;當你有覺知,你無法生氣。

◇就好像你不會有覺知地服下毒藥,就好像你不會有覺知地將你的手放進火焰,在不知不覺當中,你才會將你的手放在火焰上。如果你不知道火焰是什麼、火是什麼,你會將你的手放進它裡面,但是如果你知道火會燒人,你就不會將你的手放進它裡面。

◇你的「有知」越成長,貪婪就越變成是一個火,憤怒就越變成是毒藥,它們就會變得不可能,不必有任何壓抑,它們就消失了。當沒有任何非貪婪的理想,而貪婪能夠消失,它就有它本身的美;當不必使你變成非暴力,而暴力能夠消失,它就有它本身的美。

◇否則一個非暴力的人具有深度的暴力傾向,那個暴力是隱藏的,從他的非暴力,你也可以瞥見他的暴力,他會以一種極為暴力的方式將他的非暴力強加在他自己身上,以及強加在別人身上,這麼一來,那個暴力就變成另外一種比較微妙的形式。

◇這段經文說:接受就是蛻變,因為透過接受才可能有覺知。

(摘錄自《譚崔經典(五)》,奧修出版社)

04.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譚崔經典 奧修 osho
    全站熱搜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