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一個基本的法則:任何完成的事都會被拋棄,因為如此一來再攜帶著它就沒有意義了;任何未完成的事都會停留,它等著被完成。

所以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在所攜帶的經常性的自言自語,事實上是你錯誤生活的一部分——未完成的生活。沒有一件事是結束的,然後你又繼續從事新的開始,如此一來,頭腦就繼續堆積未完成的事。

(摘錄自《生命的遊戲》,p96,奧修出版社)

——是的,到目前為止所有我們經歷過的事,除了那些已經完成的會消失之外,其他的仍然堆積在頭腦裡。有些在表層,常常浮現腦海,成為我們內在的自言自語和不斷回憶的往事,還有更多更多的,則是存放在下層、更下層、更下層⋯⋯。

頭腦裡累積這麼多的未完成之事,只要我們願意用一些方法就可以完成它們,讓它們真正的過去、消失,我們會感覺到頭腦一天比一天空,一天比一天輕,整個人越來越放鬆、平靜、敞開,有更多的空間可以給新的學習和新的經驗。

《譚崔經典》裡有好幾個方法是我喜歡用的,例如:「將感官吸收到你的心裡」(第16個)、「帶著愛來看一個客體」(第18個)、「當喜悅產生,變成它」(第51個)、「有意識地吃和喝」(第52個)、「感覺那個滿足」(第54個)、「接受」(第60個)、「在一個強烈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要保持覺知」(第64個)、「不要判斷」(第65個)、「感覺你心的平靜」(第98個)⋯⋯。還有,當奧修的話語振動了我,頭腦裡很自然地會浮現出某件事、某個情境、某些人際互動,似乎奧修的話語和洞見會帶領我進入那些經驗,重新體驗當時的情緒和種種內在歷程,其結果正如奧修所說的,「好好的感覺它、經歷它,就可以走過它、完成它、超越它」。

例如,讀到「一個準備好要承擔『做自己』的責任的人,一個接受所有的美與苦澀、歡樂與痛苦的人,才可以自由,唯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自由」。我可能突然想起某件有苦澀之感的事情,回憶會慢慢浮現,整個人進入那件事和情境裡,感受到當年無法深深感受的情緒,似乎在奧修的支持和陪伴下,我才有勇氣去經驗那更深更深的⋯⋯,直到,進入「心中心」。奧修說,去感覺那些情緒是無傷的,允許自己去到傷心、憤怒、無助、失落、恐懼的深處,你才可能超越它。

例如,讀到「人必須犯錯,然後從中學習,把每一塊阻礙的石頭變成踏腳石」。同樣的,可能某一個遭遇過很多困難而後有所突破的美好經驗會冒出來,我會再次經歷那時的種種,與自己裡面的愛、冒險、勇氣、純真⋯⋯深深地連結上。這些曾經體驗過的靈性品質好像瞬間可以從過去來到當下的「心」,而後那整個事件就過去、完成、結束。

再例如,奧修說,「慈悲基本上意指接受人類的弱點和短處,不期望他們的行為像神一樣,那種期望是殘忍的,因為他們不可能行事如神,因此自然會落入你的判斷中,你已經傷害他們的自尊」。這段話像鏡子一樣,讓我看見自己過去常常用自以為是的標準在要求別人,當別人做不到、當別人讓我失望時,我會怨怪別人,而非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和困難,我承認自己確實在某些時候傷害了一些人的自尊⋯⋯。

就像這樣,讀著讀著,會有好多事情浮上心頭,就一件一件地重新經歷和整理,似乎是奧修的意識在幫助我對自己、對別人、對事件有新的了解和新的領悟。

總之,當生命經驗和事件浮現時,我們就運用這個機會進入自己的內在。由於奧修的話語涵蓋的層面是如此的寬廣和深邃,我們得以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深入、再深入。很奇妙的,當我們對自己的內在越熟悉、越了解,不只那些事件會被完成、會消失,頭腦也有一種淨空之感。

持續地閱讀奧修,持續地做這個內在功課,它是非常扎實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同時也是到達內在海洋的途徑之一。

**2018年4月讀書會開班後,某一天,我「看見」自己十多年來做了哪些靜心功課,才能從「頭」走到「心」、再融入「海洋」。這個觀照的發生,讓我得以將二十多個練習過的靜心方法整理成「自我覺察清單」,幫助同修從各種生活經驗和人際互動情境轉向內在,來到「心中心」,在「心」的深處,自發地進入寧靜海洋。

downloaded.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命的遊戲 奧修 osho
    全站熱搜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