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隨著個體性而消失,最後什麼也沒有剩下,你到家了

◇三個原始療法治療師在街角討論他們誰的記憶最優秀,誰能夠回溯到最遠。

◇「嘿,朋友,」第一個炫耀說:「我可以記得我媽媽用嬰兒車推著我走下第一二五大街,聽到了嗎?」

◇「這不算什麼,」第二個傢伙嘲笑說:「我可以回想起我剛出生的那天,醫生在拍我的屁股。」

◇「你把那個叫做回想,兄弟?」第三個挑釁說:「我能夠回想起那個晚上,我跟我爸爸一起去參加一個派對,然後跟我媽媽一起回家。」

◇自我在哪裡都可以找到食物,不管什麼遊戲,我都是最厲害的。無論什麼遊戲——遊戲的名字也許是謙卑,但我才是最謙卑的人。名字可以不同,永遠要記住,每當你開始感覺你是最厲害的——也許是謙卑,沒什麼區別;也許是無我,沒什麼不同——如果你認為你是世界上最無我的人,你就再次落入同樣的陷阱。

◇當人格被扔掉,你變成了個體,當你變成個體,就會出現一種自性的感覺——「我在」。它不會彰顯,它不是競爭性的。自性是非競爭性的:它不說我更好或更差,我在前面或後面,它不進行比較,它不是競爭性的,它只說:「我在。」它與別人無關。個體性是一種你所是的直接表達,是一種深層的存在感。

◇但佛陀或耶穌甚至不能被稱為個體,因為他們更進一步,到了連自性的感覺也消失的境地。

◇自我是競爭性的,它非常病態;自性要健康一些,沒有那麼病態——它不與任何人比較——但「我是」的這種想法會造成分裂,與整體分離。耶穌的說法是:「我的父與我是一體。」那是他的說法:「我不是自己,我的父才是我自己。」這可以翻譯得更好,比如說成整體的中心就是我的中心,這樣它的用詞就更加科學。

◇佛陀甚至更加激進,他不會用任何空洞的表達方式,他直接說:「我不存在。」因為說我就是神,或者說神是我的中心是危險的,危險之處在於「我」也許會再次從後門進來。佛陀說:「我不存在。」他只是不斷地剖析「我」的這種現象,然後來到一個什麼也沒有的點。就像物質在物理學家手裡消失,自性消失在佛陀手中。

◇所有的人,即使是宗教人士也有他的自我,即使是在聲明:「我只是你腳下的塵埃。」你也是在積累自我。

◇必須拋棄自我與人格,然後你會發現個體性升起⋯⋯一種獨一無二的感覺。是的,你是獨特的,其他每個人也是獨特的。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獨特的人存在,所以比較是愚蠢的,因為只有你和你自己一樣。沒有人和你一樣,要怎麼比較呢?

◇當人格被拋棄,你突然感到你是獨特的——但要記住,你會感覺其他人也是獨特的。獨特性是所有生命共有的品質,沒有什麼好炫耀的。它是每個生命的普遍特質。

◇個體性讓你有一種微妙的中心感——「我在」,佛陀超越了它。他說人格已經扔掉了,現在把個體性也扔掉。自我已經被放下,現在這種「我執」也要放下,這種「自性」也要放下。

◇然後剩下的就是空無,只有空無留下來,在那種虛空之中,你變得原初天真,一塵不染。空不可能被腐化,生命存在著,但不再有「我在」的感覺。

◇人格必須離去,自我隨著人格而消失。然後個體性也要離去,自性隨著個體性而消失。最後什麼也沒有剩下,你到家了。失去一切——你達成了。

◇你有「我」的這種感覺是一種限制和束縛,是一個監獄和牢籠。當牢籠消失,整個天空都是你的,甚至天空都不是你的極限。你內在的本性包含了整個天空,你比天空更遼闊,你比太空更浩瀚。

(摘錄自第四章,神秘玫瑰出版社)

322.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四十二章經 奧修 osho
    全站熱搜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