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三:為什麼希臘的底爾菲神廟上所刻的是「認識自己」,而不是「愛你自己」?
◇依我之見,這世上的頭腦只分為兩種:希臘頭腦與印度頭腦,希臘頭腦熱中求知,印度頭腦則鍾情存在(to be)。印度頭腦對求知不太在意,他們關心的是存在,塞特(Sat)就是存在,存在就是對「我是誰?」的追尋,不是從邏輯的角度探索,而是浸淫於自己的內在裡,好好去體驗、去活出來——一點也沒錯,要知道自己是誰只有這個法門。
◇假如你去問一個印度人,他會說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去經歷,你要如何知道愛是什麼?唯一的方法是去成為一個愛人,經驗過愛人的滋味之後你就會懂得愛了。若你只想站在經驗外當一名旁觀者,那麼,你或許會知道「有關愛」的事,但你將永遠不會懂得「愛」。
◇講到內在世界,即表示你已經介入其間了。你即是內在,你怎麼脫離得掉自己的內在?我可以觀看著石頭、岩塊、河流而不動感情,因為我與它們是分開的;但我如何能無動於衷地看著自己?我就在其中,無法抽離出來,我不能將自己貶為客體。我是主體,不論我做些什麼,我都將是主體——我是知道的人,而不是被知的對象。
◇底爾菲神廟上當然會寫著「認識自己」,那是希臘頭腦的表達方式,因為神廟位於希臘,上頭的碑文是希臘文;若神廟是在印度的話,碑文會換成「做你自己」(Be Thyself),因為——「你就是那個」。印度頭腦逐漸朝人的存在本質接近,所以才會變得不太科學,成為宗教而非科學。
◇人類需要一個大整合,將印度與希臘的頭腦結合在一起。東方人去西方學習科學,西方的追尋者來到東方了解宗教,一場浩蕩的融合與匯集正在發生。
◇你可以兩者兼具,當你能擁有兩者的時候,你便擁有一雙羽翼,想飛得多高就飛得多高,否則,你只有單邊的翅膀。宗教與科學必須統合為一個整體,從此科學不否認宗教,宗教也不駁斥科學。
◇除非你成為你自己、做自己,否則愛自己不過是空談。
◇希臘頭腦認為清晰、理性、有系統、有邏輯的思路才是求知的方法;印度頭腦說,唯有思緒全部止息,那時候才是真知。兩者雖然所走的方向正好完全相反,但整合兩邊是有可能的。
◇當你所面對的是物質,邏輯是絕佳的工具;而當你要進入靜心、無念的空間時,你也能將頭腦暫時擺一旁。這是由於你並不是頭腦,頭腦只是工具,就像是雙手和雙腳一般,假如我要步行,我就使用雙腳,要是不想走路,我的腳就休息。
◇而等你要進入內在時,就將頭腦擱置一旁,這時你不需要用到雙腳,你不需要思考的動作,此時的你所需要的是深沉的、寂靜的無念之境。
◇頭腦可以被使用,也可以被擺到一旁,它是工具,而且是非常棒的工具,不需要對它太執著。沒有必要固執地守著頭腦不放,否則它就會演變成疾病。試想一個畫面:有個人想坐卻又坐不住,因為他說:「我有腿,我怎麼能坐著?」或者,他想要保持靜默,可是卻靜不下來,因為他說:「我有頭腦。」這是同樣的事。
◇愛是一個似非而是的現象,開始的時候需要兩個人,最終的時候必須以一體存在。愛是世上最難解的謎,也是人類最無法理解的事。
(摘錄自《愛、自由與單獨》,生命潛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