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藝術、欣賞藝術、享受藝術

大家好,

第八章,門徒問了六個問題:

p265,真理是什麼?能不能部分地知道它?如果不能,那麼一個人要怎麼做才能達成它?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成為聖人。

p272,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他先前很多世的行為結果所束縛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個人在這一世還有多少自主的空間?

p276,在變成一個觀照之後,是誰在想?

p285,不要成道是不是也可能瞥見那最終的?

p289,自我的能量應該改變成什麼?

p293,靈魂為什麼必須融入存在?

請大家試著用頭、心、寧靜海洋和成道這四個層面來理解這些提問,並用自己意識旅程的經驗來了解和回答。我們都先想一想,星期二再來討論。

最近在讀《這才是法國》,腦袋裡不斷地跳出奧修的一些教導,例如,p140,「接近那些代表真、善、美的火焰,接近他們,接近那些思想、那些人,進入那些思想的波動,在那裡,你的燈可能會被點燃」。

例如《情緒》一書,p17,「通往實相之門不是透過頭腦,而是透過心」、「隱藏在心臟的生理機能後面的,是真正的心,你必須從詩人、音樂家、畫家、雕刻家那裡認識它,而最終,神秘家掌握了這個奧秘的金鑰」。

寄上摘錄自《這才是法國》的幾個段落,誠如作者所言,內在的空虛、心靈的枯竭,是無法用物質或用表層來滿足的。邀請大家將心力和能量放在自己身上,從自己做起、從當下開始,親近藝術、欣賞藝術、享受藝術,讓藝術靜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深深地感受和吸收各種靈性品質,它會純化我們、蛻變我們!

碧蓮

 

作者序 二十七年的觀察、思考與顛覆之旅

p17-18,反觀台灣戰後,七十多年過去了,雖然政府勵精圖治,努力保護這塊土地,使其在風雨飄搖中挺過大風大浪,並讓人民得以在安定中求生存與發展。這麼多年以來,雖然各縣市政府都蓋了文化中心,乃至於豪華的台中歌劇院、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等也已落成啟用,縱然如此,精緻的表演節目卻是少之又少。我們的人民似乎並未因這些表演廳、文化中心的出現,而培養出文化氣質。關鍵原因到底在哪裡?台灣政府一年有多少經費是用在文化教育上頭呢?為什麼在國民素養與環境氛圍裡,仍然感受不到文化藝術帶來的由外而內的影響與改變呢?

因為心靈飢渴、價值觀偏頗,所以台灣人民只能依賴物質享樂來填補身心靈的空虛。因為心靈枯竭,造成一種病態人格,轉而不斷地從吃喝玩樂、購物消費上尋求解脫。但無論怎麼吃喝玩樂,內在的空虛仍然無法填補。追根究底,就是因為台灣不重視文化的內容,也不重視透過文化與藝術教育,培養國民健康的人格、豐富心靈的涵養。

迄今,台灣的文化建設仍然一直停留在蓋一堆的建築物,每座都造價上百億,卻多數成為蚊子館。徒有硬體,各級政府卻不願意花同樣的經費來補助文化藝術及專業的藝術文化工作者,這也導致台灣文化建設形同空殼子。

社會富裕以後,接著卻淪於腐敗,因為一直以來,台灣人民所受的教育便是: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生存、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謀求個人的安全感,卻未被賦予「工作是為了服務人群、讓社會更美好」的神聖使命,故而走向貪婪與淫逸享樂。

p19,文化在台灣,從來不是用來提升人民的素質、陶冶身心、讓人在文化藝術中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快樂。相反的,如何以最低的預算,做出最轟動的票房效果,反而成為當前台灣各縣市首長到各文化官員最主要的考量。

同樣是推廣文化藝術於民間,法國文化部卻不是為了賺錢或者以票房為目的,而是為了以文化活動讓人民的心靈可以得到滿足,讓人健康地活著,可以親近美好的藝術活動,而這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摘錄自《這才是法國》,作者彭怡平,商周出版社)

663.jpg

arrow
arrow

    向內走奧修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